走进义乌 了解义乌
来源:厨卫展 添加日期:2014/3/19 9:03:13 点击次数:2553
义乌地处浙江中部,市域面积1105平方公里,下辖6镇7街道。本地户籍人口72.4万,长住义乌的外来建设者135万。义乌历史悠久,建县于公元前222年,1988年撤县建市。历史上孕育了“初唐四杰”之一骆宾王、宋代名将宗泽、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、南朝梁代禅宗著名尊宿傅大士及现代教育家陈望道、文艺理论家冯雪峰、历史学家吴晗等一批名人志士。
改革开放以来,义乌坚持和深化“兴商建市”发展战略,以培育、发展、提升市场为核心,大力推进工业化、国际化和城乡一体化,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。近年来,义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,致力于“创业富民、创新强市”, 着力打造“三中心两高地”,即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、国际小商品创造中心、国际小商品会展中心、区域物流高地和区域金融高地,努力把义乌建设成为国际商贸名城。2011年3月,国务院发文批复《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》(国函[2011]22号)。义乌成为继国家设立9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、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又一个综合改革试点,是浙江省第一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,也是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。
义乌发展主要有六个特点:
一、兴商建市,创新提升,加快建设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。1982年义乌全面开放小商品市场,进而提出“兴商建市”发展战略。此后,义乌一以贯之推进专业市场硬件完善、功能拓展、业态提升,先后五易其址、九次扩建,实现了从最初的“马路市场”、“棚架市场”向大型现代化室内交易商场的跨越。目前,市场经营总面积400余万平方米,商位6.2万个,汇集了16个大类、4202个种类、170多万种单品。2009年,市场总成交额556.1亿元,同比增长13%,市场成交额连续19年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,被联合国、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。从2006年10月开始,商务部主持编制的“义乌•中国小商品指数”定期向全球发布,成功发布了全国首个“市场信用指数”,并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首家“全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示范市场”称号。编制实施了国内首个《小商品分类与代码》行业标准,全球小商品有了“义乌分类法”,义乌市场实现了由单纯输出商品向综合输出商品、信息、规则的重大转变。
二、贸工联动,转型升级,全力打造“实业洼地”。近年来,义乌积极实施“贸工联动”策略,建立了与专业市场紧密联动的工业产业体系。特别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,我们深化企业帮扶解困,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,落实各类税费减免政策,有力促进工业经济企稳回升。2009年,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7.2亿元,同比增长4%,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8%(今年以来工业经济增势强劲,到2月底,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9%,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9.3%)。目前,全市有各类工业企业1.6万余家,形成了针织袜业、饰品、工艺品、毛纺、化妆品等20多个优势行业,先后被授予制笔、化妆品、无缝针织服装、工艺礼品等11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。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。建立浙江大学—义乌创业育成中心、义乌创意园等产业服务平台,开展“百对千”科技对接,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。至2009年底,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21家,其中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2家,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16家;研发中心126家,省级以上11家。在《2008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》中,义乌城市创新能力列全国县级市第7位。现有4家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,另有2家企业基本完成上市准备。
三、三产协同,结构优化,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。近年来,义乌大力发展会展、物流、金融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,推进三产协同发展。着力打造国际小商品会展中心。2009年共举办各类展会66个。义乌现有国家级展会4个,分别是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(简称义博会)、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(简称文博会)、中国义乌(国际)森林产品博览会(简称森博会)和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(简称旅游商品博览会),其中义博会已成为继广交会、华交会之后的第三大经贸类展会。义乌国际博览中心总投资18亿元,占地219亩,是浙江省最大的会展中心。全力建设区域物流高地。义乌是浙江省三个“大通关”建设重点之一,重点培育的四大现代物流枢纽之一,物流园区列为省重点扶持物流基地。海关总署专门为义乌量身定制简化归类政策,实现与宁波港、上海港跨关区一站式通关。义乌物流可直达国内250多个大中城市,全球海运20强已有17家在义乌设立办事处。大力培育区域金融高地。全市现有金融机构59家,其中银行19家,证券营业部7个,保险公司33家。建行义乌支行升格为二级分行,成为全国县市区域首家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。义乌工商银行升格为准二级分行。正在兴建的金融商务区,总建筑面积约290万平方米,已吸引6家金融机构进入。购物旅游、文化体育等产业蓬勃发展。2009年,共接待购物旅游游客647.3万人次,其中境外游客37.5万人次,分别增长15.15%和9.16%。义乌国际商贸城被评为全国首家4A级购物旅游景区。义乌有各类文化产业生产经营企业1万多家,文化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,成为国内文化商品的重要销售和生产基地。
四、深化开放,交融互动,城市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。近年来,义乌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,坚持“走出去”与“引进来”相结合,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。2009年属地海关监管小商品出口标箱51.1万,同比基本持平;实现自营进出口23.5亿美元,同比增长13%。巩固扩大欧美、中东等传统市场,成功开拓拉美、东盟、非洲等国际新市场。市场外向度达65%以上,市场商品已辐射到215个国家和地区。在义乌居住半年以上境外客商达1.3万,2009年有31.8万人次境外客商到义乌市场采购商品,同比增长20%;有89个国家的2652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代表处(占浙江省总数的二分之一强)。国际商贸城开设了5万平方米的国际商品馆,已引进52个国家的2.7万种境外商品,义乌市场正从“买全国货、卖全国货”向“买全球货、卖全球货”转变。涉外管理服务体系日益完善。2009年7月,义乌海关正式挂牌成立,是杭州海关关区内首个设立在县级市的隶属海关。义乌可管辖涉外民商案件、审理部分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,可邀请外国人员来华审批、外国人在华就业行政许可等。自2007年开始,民航义乌机场每年开通到香港的临时航班,成为全国县级市首个航空口岸,义乌机场境外旅客比例达40%以上。
五、力推改革,积极探索,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。全力以赴争取“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”,试点争取工作得到国家领导和省委、省政府及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,已取得突破性进展。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,以“两转一保”为突破口,推进城市、农村、社会和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改革。开展扩权强镇改革,赋予镇街57项县级管理权限,并进一步赋予佛堂镇55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。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,组建成立了四大市属国有集团公司。全面推开市级机关内部行政许可职能归并改革,共梳理出涉及44个单位的880项审批事项。
六、城乡统筹,社会和谐,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持续提高。大力推进城乡统筹,致力构建和谐社会,促进各方面良性互动、和谐共荣。2009年,共完成限额以上投资163.28亿元,同比增长4.7%。目前,义乌城市中心建成区面积78平方公里,城市化水平73%。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、国家环保模范城市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、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、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、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市和浙江省文明示范市等,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。完善城乡新社区建设政策体系,“园中村”功能分区改造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,“城中村”全高层改造试点顺利启动。全面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建设,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市整治。积极推进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,成功创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,启动建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,甲型H1N1流感、登革热等疫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。高度重视食品、药品安全,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。建立全天候“网格化”巡逻体系和“全城实时监控”系统,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8.5%。
当前,义乌正处于巩固企稳回升势头的关键期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、为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做准备的关键期。面对新形势、新任务,义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,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、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中央、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坚持以“创新创优、提质提效”为主题,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,以“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”和“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”为动力,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,着力创新10大工作机制、打造10大发展平台、建设10大重点工程、办好10大民生实事,建设大平台,招引大项目,发展大产业,促进市场繁荣,打造“实业洼地”,统筹城乡发展,维护社会和谐,扎实推进国际商贸名城建设。
改革开放以来,义乌坚持和深化“兴商建市”发展战略,以培育、发展、提升市场为核心,大力推进工业化、国际化和城乡一体化,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。近年来,义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,致力于“创业富民、创新强市”, 着力打造“三中心两高地”,即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、国际小商品创造中心、国际小商品会展中心、区域物流高地和区域金融高地,努力把义乌建设成为国际商贸名城。2011年3月,国务院发文批复《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》(国函[2011]22号)。义乌成为继国家设立9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、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又一个综合改革试点,是浙江省第一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,也是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。
义乌发展主要有六个特点:
一、兴商建市,创新提升,加快建设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。1982年义乌全面开放小商品市场,进而提出“兴商建市”发展战略。此后,义乌一以贯之推进专业市场硬件完善、功能拓展、业态提升,先后五易其址、九次扩建,实现了从最初的“马路市场”、“棚架市场”向大型现代化室内交易商场的跨越。目前,市场经营总面积400余万平方米,商位6.2万个,汇集了16个大类、4202个种类、170多万种单品。2009年,市场总成交额556.1亿元,同比增长13%,市场成交额连续19年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,被联合国、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。从2006年10月开始,商务部主持编制的“义乌•中国小商品指数”定期向全球发布,成功发布了全国首个“市场信用指数”,并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首家“全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示范市场”称号。编制实施了国内首个《小商品分类与代码》行业标准,全球小商品有了“义乌分类法”,义乌市场实现了由单纯输出商品向综合输出商品、信息、规则的重大转变。
二、贸工联动,转型升级,全力打造“实业洼地”。近年来,义乌积极实施“贸工联动”策略,建立了与专业市场紧密联动的工业产业体系。特别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,我们深化企业帮扶解困,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,落实各类税费减免政策,有力促进工业经济企稳回升。2009年,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7.2亿元,同比增长4%,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8%(今年以来工业经济增势强劲,到2月底,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9%,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9.3%)。目前,全市有各类工业企业1.6万余家,形成了针织袜业、饰品、工艺品、毛纺、化妆品等20多个优势行业,先后被授予制笔、化妆品、无缝针织服装、工艺礼品等11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。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。建立浙江大学—义乌创业育成中心、义乌创意园等产业服务平台,开展“百对千”科技对接,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。至2009年底,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21家,其中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2家,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16家;研发中心126家,省级以上11家。在《2008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》中,义乌城市创新能力列全国县级市第7位。现有4家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,另有2家企业基本完成上市准备。
三、三产协同,结构优化,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。近年来,义乌大力发展会展、物流、金融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,推进三产协同发展。着力打造国际小商品会展中心。2009年共举办各类展会66个。义乌现有国家级展会4个,分别是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(简称义博会)、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(简称文博会)、中国义乌(国际)森林产品博览会(简称森博会)和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(简称旅游商品博览会),其中义博会已成为继广交会、华交会之后的第三大经贸类展会。义乌国际博览中心总投资18亿元,占地219亩,是浙江省最大的会展中心。全力建设区域物流高地。义乌是浙江省三个“大通关”建设重点之一,重点培育的四大现代物流枢纽之一,物流园区列为省重点扶持物流基地。海关总署专门为义乌量身定制简化归类政策,实现与宁波港、上海港跨关区一站式通关。义乌物流可直达国内250多个大中城市,全球海运20强已有17家在义乌设立办事处。大力培育区域金融高地。全市现有金融机构59家,其中银行19家,证券营业部7个,保险公司33家。建行义乌支行升格为二级分行,成为全国县市区域首家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。义乌工商银行升格为准二级分行。正在兴建的金融商务区,总建筑面积约290万平方米,已吸引6家金融机构进入。购物旅游、文化体育等产业蓬勃发展。2009年,共接待购物旅游游客647.3万人次,其中境外游客37.5万人次,分别增长15.15%和9.16%。义乌国际商贸城被评为全国首家4A级购物旅游景区。义乌有各类文化产业生产经营企业1万多家,文化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,成为国内文化商品的重要销售和生产基地。
四、深化开放,交融互动,城市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。近年来,义乌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,坚持“走出去”与“引进来”相结合,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。2009年属地海关监管小商品出口标箱51.1万,同比基本持平;实现自营进出口23.5亿美元,同比增长13%。巩固扩大欧美、中东等传统市场,成功开拓拉美、东盟、非洲等国际新市场。市场外向度达65%以上,市场商品已辐射到215个国家和地区。在义乌居住半年以上境外客商达1.3万,2009年有31.8万人次境外客商到义乌市场采购商品,同比增长20%;有89个国家的2652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代表处(占浙江省总数的二分之一强)。国际商贸城开设了5万平方米的国际商品馆,已引进52个国家的2.7万种境外商品,义乌市场正从“买全国货、卖全国货”向“买全球货、卖全球货”转变。涉外管理服务体系日益完善。2009年7月,义乌海关正式挂牌成立,是杭州海关关区内首个设立在县级市的隶属海关。义乌可管辖涉外民商案件、审理部分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,可邀请外国人员来华审批、外国人在华就业行政许可等。自2007年开始,民航义乌机场每年开通到香港的临时航班,成为全国县级市首个航空口岸,义乌机场境外旅客比例达40%以上。
五、力推改革,积极探索,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。全力以赴争取“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”,试点争取工作得到国家领导和省委、省政府及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,已取得突破性进展。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,以“两转一保”为突破口,推进城市、农村、社会和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改革。开展扩权强镇改革,赋予镇街57项县级管理权限,并进一步赋予佛堂镇55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。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,组建成立了四大市属国有集团公司。全面推开市级机关内部行政许可职能归并改革,共梳理出涉及44个单位的880项审批事项。
六、城乡统筹,社会和谐,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持续提高。大力推进城乡统筹,致力构建和谐社会,促进各方面良性互动、和谐共荣。2009年,共完成限额以上投资163.28亿元,同比增长4.7%。目前,义乌城市中心建成区面积78平方公里,城市化水平73%。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、国家环保模范城市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、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、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、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市和浙江省文明示范市等,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。完善城乡新社区建设政策体系,“园中村”功能分区改造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,“城中村”全高层改造试点顺利启动。全面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建设,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市整治。积极推进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,成功创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,启动建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,甲型H1N1流感、登革热等疫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。高度重视食品、药品安全,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。建立全天候“网格化”巡逻体系和“全城实时监控”系统,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8.5%。
当前,义乌正处于巩固企稳回升势头的关键期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、为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做准备的关键期。面对新形势、新任务,义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,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、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中央、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坚持以“创新创优、提质提效”为主题,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,以“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”和“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”为动力,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,着力创新10大工作机制、打造10大发展平台、建设10大重点工程、办好10大民生实事,建设大平台,招引大项目,发展大产业,促进市场繁荣,打造“实业洼地”,统筹城乡发展,维护社会和谐,扎实推进国际商贸名城建设。